在书写本文时,我以初复试总分第四的成绩被上海外国语大学口译硕士专业拟录取。
我毕业于西南财经大学金融专业,毕业之后从事金融类工作,在去年10月决定选择不同的职业方向,并确定目标为英语口译。于是去年11月,我顶辞掉工作,在上海外国语松江校区附近租了一间房开始我的考研复习。在短暂的两个月复习中,我充分体验到了笔译的乐趣。译员需要有广泛的知识面和巨大的阅读量,而我偏偏又是钟爱阅读的,特别是漫无目的地读一些和专业不想关的书籍,例如心理学,历史学等等;译员也需要时刻对国内国际的实事保持高度的敏感,紧紧追随时代潮流,而通过研读Economist,Financial Time等外国媒体的报道和评论,我对于自己国家的现状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对于这个世界每天在发生什么也有了更深的体味。
考研结束之后,我并没有选择停驻,而是立刻将关注点集中在口译训练上。非英语专业出身,我了解自己的劣势是缺乏专业的训练和指导,所以我报名参加了策马翻译寒假口译班。短短半个月的课程,却给了我最为宝贵的行业启蒙。在课堂上,先后有7位优秀的口译员担任老师,他们之中有毕业于英国翻译名校的,也有毕业于上外MTI和会口专业的。通过几位老师的指导以及工作经验分享,我掌握了口译训练的好的方法,更领略到了口译行业从业者积极向上的工作状态。毕业于威敏的Margret通过一份自己在一场医药行业做会的实战经历告诉我们优秀的口译员应当在会议之前做足功课,利用主办方提供的只言片语的信息尽量挖掘出更多有价值的内容,会场上从容自若的表现源自于会前对会议主题,主讲人,主办方等信息的大量研究;毕业于巴斯大学的曹老师通过在平安金融工作精通了金融保险方面的口译,但他并不安于现状,辞职之后加入克莱斯勒公司掌握了汽车机械的知识,如今作为一名自由译员,他工作刻苦,一年做会将近300场。
但是给我触动最大的,是和同传界翘楚林超伦博士的交流。林博士对于口译行业的观点高屋建瓴,他认为口译是一种工具性的职业,这种职业的含金量在国内一直在下降,今后真正优秀的从业者将集中在高端口译领域,这会对译员的个人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大环境来说,口译行业与中国的国际地位息息相关。国家越强大,外事交流便越繁荣,更多的企业便会选择走出国门,翻译的需求也会更大。作为一名英汉方向的译员,我们应该立足本土,和国家一起成长起来,并努力将做好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
这次培训结束之后,我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也收获了同众多年轻而优秀的译员的友谊,获得了他们的认可。此外,我还养成了良好的训练习惯,诸如每天早晨8点和下午6点,我都会阅读NewsDigest更新的国内外要闻,每天上午都会用Economist的音频训练短时记忆和英汉口译,每天中午和晚上睡前都会打开博客,收听Planet Money, Ted Radio Hour或者BBC DailyCommute的音频。最为重要的是,我对于行业的前景以及自身金融背景的优势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于未来我充满了希望。

终于,历时一年半,上外高翻不再只是一个梦想了。回想这一路走来,要感谢的人很多很多,家人的信任与陪伴,朋友的鼓励和支持,所有的人都给予了我莫大的力量,但在备考过程中给我帮助和启发最大的还是策马的老师们。
记得大三上学期即将结束的时候,我有了想要做一名口译员的想法,于是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报考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彼时,上外于我只是一个遥远的梦想,但不知怎的,上外高翻这四个颇具挑战性的字眼总令我振奋不已,每每想起就会感到一种巨大的动力。于是,受了这股热情的驱使,我来到了策马,那时的我对于翻译的理解仍是比较懵懂的,但很庆幸,老师细致踏实的教学让我对于笔译有了最初的认识。在这里,没有脱离实践的理论,只有实践基础上的升华与总结,这让我认识到学好翻译只有在大量的实践中认真思考,积累,总结才能有踏实的进步。课堂上,我们每一位同学的译文都会被随机抽点,这让我们时刻保持认真积极的状态,而老师客观专业的点评更是让我们受益匪浅,同时也被老师扎实的专业功底所折服。就这样,我完成了我的第一次策马之旅,记得最后一次课回来的路上,我的内心满满的都是不舍,我喜欢策马的学习氛围,也迷上了为了思考一句恰当的译文而苦思冥想的感觉,而更多地是对于接下来备考之路的信心。大四开学之后,我按照老师的建议规划好了自己的复习计划,英语文摘,经济学人,金融时报这些优秀的外刊都成了我形影不离的好伙伴,每天除了精读和翻译这些文章,还会学习二笔三笔的教材,而李长栓,叶子南,思果等译界泰斗的著作更是给了我许多的指导与启发,他们对于翻译的态度与认识的深度也让我备受启迪。就这样,我迎来了我的第一次考研,但结果因为自己审题不清而以几分之差遗憾错过了上外。在那之后我经历了一段迷茫和消沉的时光,但很快我就决定再次征战上外,因为在我的内心深处对于翻译的热情早已超过了其他所有的职业。
第二次的备考之路基本遵循了第一次的框架,在此基础上我又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也学会了放松自己,绝不再搞之前的疲劳战术,二战的初试结果也令我惊喜之余颇感欣慰,我以第二名的成绩进入了复试。得知结果后我不敢松懈三月初便再次来到上海,开启了我第二次的策马之旅。这一次我收获得同样是满满的惊喜与感谢,老师教会我们如何剖析文章脉络,掌握文章逻辑,以及如何通过逻辑关系记忆信息,这对于之前从未系统接触过口译的我来说是一种挑战,但同时也让我领会到了口译的奥妙。策马老师耐心细致的教学风格令我倍受感动,老师会在我因为记不住信息而沮丧万分的时候,依然客观冷静的为我分析原因,帮我找到症结所在,甚至一句一句的帮我分析文本,教我如何在听的时候调整大脑状态,通过各种方法来记住文本的脉络和分支。老师这种极为负责的态度不仅是在课上,课堂外也时常敦促我们完成练习任务,为我们解答疑问。
可以说,如果没有老师考前的辅导,我不仅是在专业水平上无法拥有如此大的进步,更重要的是,因为老师的影响,心理波动较大的我能够在备考时一直保持比较积极的状态,这一点对于我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老师的身上,我看到了作为一名优秀的译员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和素养,今后我也会以老师为榜样继续磨练自己,不断突破自己。征战上外的旅程结束了,回顾一路走来的收获,我着实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今后的路还很长很长,我会继续不忘初心,坚定前行。

MTI班肖柳
考取上海外国语大学翻译硕士(笔译)
得知自己最终被SISU MTI录取很是开心。我是2015年MTI保过班的学员。从2015年开始在策马翻译上课,课时集中,每一天都有很多新知识,从中英差异到被动语态,从定语从句到词义选择。课上课下的训练量也很大,课上练习老师会统一讲解,课下练习第二天老师会分别批改并做讲解,当时我做的翻译练习满眼都是老师红笔做出的批注。我强烈感到自己的诸多不足,于是更加专注地听课、消化、练习。
当然,除了上课本身的收获外,我还认识了志同道合的同学,都怀着考研梦,在为成就梦想拼搏。我还得到了策马授课老师的建议以及鼓励,俗话说,It is better said than done. 立志考研或许容易,但是真正的考验始于备考之后。不要相信那种考上研后老跟别人说考研很简单,稍微复习一下就能考上的话,考研不同于考证,考证需要付出的心力与精力远不能与考研相比。考研是择优录取的考试,绝不是60分万岁。考研的人需要有精益求精的完美主义精神,对做事粗糙马虎惯了的人,或是缺乏毅力恒心的人来说,考研不是最好的选择。
课程结束后,我对所有的课堂笔记进行了一次全面梳理,在坚持不懈的练习中,也逐渐建立起来自己的一套翻译技巧体系,同时也注重背单词、看语法,做翻译时再也不像以前那么吃力。
为此,我非常感谢策马老师们的辛勤指导。虽然修行在个人,但需要师傅领进门,策马是我翻译的起点,老师担当了我的翻译启蒙。翻译之路漫长而艰苦,我会怀着感恩的心继续前行。

大二的时候就想考复旦的翻硕,胆怯又欢喜的告诉别人,换来一句忠告:还是现实一些吧。也是,像我这样本科211又是跨考的人简直是在做梦。直到2014年经历了生离死别,惊慌失措地发现自己一无所有,回头望去只看见曾经的梦想哆哆嗦嗦的躲在角落,别无选择地带它上路。
在整个备考过程中,感受到三种能力至关重要。
其一是调整心态的能力。等报名,等考试通知,等成绩,等分数线,等复试通知,都是一系列漫长又焦急的等待,这个时候最重要的就是要按照自己原有的计划一步步来,千万不能因为外在的干扰,打乱自己的节奏。突发情况不可避免,或是找不到考场,或是身体不舒服,或是被导师问到没有准备的问题,复试以前尽量把各种狗血的可能都想一下,看看有什么对应措施。比如面试过程全英文,五位老师轮流提问,回答问题太激动前所未有地讲了中文“因为”出来,老师人真的超好竟然还在下面提醒because,脸皮大概太厚马上改嘴英文继续讲下去,当时能够不脸红继续笑着答题,是因为把重点放在运用自己所学真诚地答好老师的问题,而不去在意自己颜面或是老师是否喜欢我的答案。
其二是时间规划的能力。不能只是给自己粗略的规划今天要完成两份考卷,这样很容易导致自己的拖延,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清楚自己做哪些工作量的东西需要多少时间,要具体到分钟,对自己的效率要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其三是信息收集和分析的能力。个人认为,翻译本质上就是一种信息转换能力的体现,所以对信息的把握是非常关键的。掌握更多信息就意味着掌握更多机会,要学会利用考研论坛寻找自己想要的学习资料和相关经验。昵称“xg要上名校”写的《2014复旦大学MTI初复试心得与经验 超级详细xg版》和“ftxz007”写的《相信自己,坚持到底——一个二本三跨生是如何考上复旦的》都非常无私地和大家分享了参考书目和备考经验。再者当得知有望参加复试,偶然在微博上发现策马有MTI复试班,在齐老师,Daisy老师,Kelvin老师,Denise老师的帮助下,短时间内对笔译技能、视译技能和面试技能都有了画龙点睛式的提升,受益匪浅。
